:::

無私、無名、無我-回顧22載公益之路

分享到Facebook   分享到Line   分享到twitter   分享到微博

「花錢這件事,其實比賺錢困難!」喜瑪拉雅基金會創辦人,有著這樣的感觸。

那麼,有心為國家社會做點事,也投入許多資源;22年一路行來,究竟栽植出哪些果實?

數算回饋、評估效益等,不是喜瑪拉雅的風格;但一些尋常回應,或許是更真切的返照。

今已轉職到半官方基金會的曾筠凊說:「即使離開多年,我常在企業或NPO界遇到熱情的人,主動與我聊起喜瑪拉雅做過的事。」

另一位前員工邱淑絹,也有類似經驗,而她的感受是:「跟別人談喜瑪拉雅,總覺與有榮焉。」

當年建議喜瑪拉雅朝「基金會中的基金會」發展的蕭新煌教授,非常肯定它的表現;「從1998到2008,約莫10年間,它是台灣基金會的核心、NPO背後的支持者,形象鮮明。這是少有的地位,至今無人能及。」

成功中不免有些小缺憾,「應多辦一些活動,掛名主辦研討會、座談會之類。」喜瑪拉雅不愛出名,這是它成為「基金會中的基金會」的主因。蕭新煌認為,它若在檯面上活躍些,應可發揮更大影響力。

建立高度「公信力」

馮燕教授說:「喜瑪拉雅扮演中介型組織角色,非常成功。」當時台灣只有3個中介型組織──「聯合勸募」負責募款與分配;「亞洲基金會」主攻人才培訓、議題倡導、修法;「喜瑪拉雅」則提供資源、資訊支援。NPO界普遍認為,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,這3家基金會鼎足而立,功不可沒。

「台灣以中小型基金會佔多數,資源有限。喜瑪拉雅架設一個資訊平台,提供圖書館、資訊中心,讓大家得以交流訊息。更重要的是,它非常慷慨,樂於分享,是可以仰賴的夥伴。」本身是聯合勸募發起人的馮燕透露,聯勸開理事會,就常免費借用喜瑪拉雅會議室。

喜瑪拉雅關心NPO整體發展,常以較寬廣、高遠的視野看問題,並嘗試導入解決方案。馮燕指出,它的多項創舉,幾乎都成為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里程碑,導引出新思維。「例如翻譯並出版《非政府組織法的立法原則(討論草案)》,就讓NPO界對到底要政府如何在法律上鬆綁,有了很好的依據。」

另一個佳例是倡導社會企業。「當年國內對社會企業概念,爭議很大。但喜瑪拉雅站出來做,成立網軟公司,協助NPO 團體e化,大家就覺得這種新模式可以考慮。」她分析,箇中主因係「公信力」,喜瑪拉雅長年服務NPO界,贏得業界一致信任。大家都知道它是利他型基金會,所以願意放下成見,接納新東西。

在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眼中,喜瑪拉雅串連起NPO團體。「早期台灣NPO都是各做各的,少有橫向聯繫或交流;喜瑪拉雅將大家凝聚在一起,進而至跨向國際。」她首次接觸喜瑪拉雅,是應邀參與喜瑪拉雅建置NPO聯盟平台,其他受邀成員還有洪建全文教基金會、罕見疾病基金會、環境保護聯盟等。另也邀了日本、香港等國外組織,在這個平台上分享交流。

結識喜瑪拉雅,她深覺猶如發現寶庫。「他們製作的名錄、建置的資料庫和網站,都十分專業,對NPO團體助益良多。」後來富邦慈善、文教招募新人,都借助喜瑪拉雅網站的「NPO人力招募」區塊。她組織「媽媽監督媒體聯盟」,也是透過喜瑪拉雅找到理念相同的組織。

台灣NPO邁向成熟的推手

她且認為,喜瑪拉雅是公益領域的智庫,因為它常走在前頭,引進新觀念、新做法。

推動NPO界e化,是範例之一;富邦慈善、文教基金會的網站、內部管理系統,就是喜瑪拉雅幫忙建置。完成後,還幫富邦員工上課,傳授管理網站的技術。「原創的、無人做過的事,第一個想要請益的對象,就是喜瑪拉雅。」陳藹玲說。

富邦慈善、文教基金會,分別成立於1988、1990年,陳藹玲親歷台灣NPO界的變化。1987年後,NPO團體如雨後春筍,但這些團體尚缺支援。例如,現在大學有NPO組、NPO研究中心,出版界有不少國內外NPO專書,還有輔助性的協會,但早年都付諸闕如。

喜瑪拉雅於1990年成立,設圖書館、建網站、舉辦培訓課程、翻譯相關書籍……,做了很多事。

陳藹玲表示:「這20年,業界從草創到成熟,喜瑪拉雅扮演了重要角色,培育、扶植不遺餘力。尤其在網路科技上,提供很多協助。它可說是台灣NPO邁向成熟的重要推手。」

其實不只NPO界,喜瑪拉雅也引來企業界關注。

惠普科技公關部協理劉露霞,初識喜瑪拉雅是在報上讀到「免費索取基金會名錄」訊息。「以前國內沒有這種工具書,我趕緊去要了一本,發現整理得很好,對編印單位印象極佳。」

後來她又發現,這家基金會建了一個很棒的網站。「不但資訊齊全,且有英文網站,這在台灣NPO界十分罕見。」此後,每當有人詢問公益團體訊息,她都請人家上喜瑪拉雅的台灣公益資訊中心網站。

劉露霞後來與喜瑪拉雅有些合作案,更了解這家基金會做的事。「他們贊助出版一本很棒的書──《募款成功:義工與專家必讀(Successful fundraising: a complete handbook for volunteers and professionals)》。」該書解析企業在想什麼,教導NPO如何與企業對話。從企業角度來看,劉露霞認為這本書完全切中要點。「路竹會會長常說為經費煩惱,我就建議他去買這本書。」

免費的諮詢顧問

由於公信力高、大小事都熱心,喜瑪拉雅不知不覺成為業界的諮詢中心。 助理執行長高永興記得,常有人來電或上門請教:「如何成立基金會?」「如何辦理申請?」「需準備多少基金?」「向哪個機構登記?」「如何運作?」……。

副研究員邱淑絹和同事,都接過不少小團體來電,問題五花八門。「就算當下給不出答案,我們會記下來,然後討論研究,儘量給予回覆。」有時甚至提供建議:「我接過一通電話,說有筆錢想做基金會,我直接勸對方放棄,因為同質團體太多了。」

她和同事會問清對方想做什麼,然後從大環境進行分析。例如對方目標是贊助兒童,就告知目前哪幾家在做、哪幾家做得好、哪幾家符合對方理念。贊助這些基金會,同樣可幫助兒童。畢竟,同性質基金會太多,力量可能分散、抵銷,引導分流是較理想的做法。

有些企業家、個人想成立基金會,也會向喜瑪拉雅諮詢。例如趨勢科技張明正伉儷曾上門拜訪,表明想做些有意義的事。當時會方提到概念正在成型的社會企業,還介紹一位CAFO成員、研究社會企業有成的菲律賓教授,引介張赴菲拜訪。後來「若水國際」成立,專營社會企業,做得有聲有色。

不過,也碰過哭笑不得的狀況。高永興說,有人在網站上詢問如何成立公益團體?且表示事情很急。喜瑪拉雅迅速回應,之後就無下文。他和同事很困惑,後又經歷多次,才驚覺是在幫學生寫作業。

有時喜瑪拉雅步伐太快,播下的觀念種籽,過段時間才生根發芽。以社會企業而言,喜瑪拉雅參加的國際團體CAFO,有一年主推這項議題,要求會員各自在國內推展。

喜瑪拉雅推而無功,因當時沒人聽過這種概念。有些團體幾乎已經在做了,本身卻不自覺。

又有一次,APPC主推會計議題,台灣同樣沒有迴響。主要是當時的公益團體規模小,大家都缺錢,哪有會計問題可煩惱?!副研究員白瑪莉的說法是:「那個年代,主講募款才是大熱門啊。」多年後,台灣的社會企業漸成時髦潮牌,公益團體規模也日漸壯大,就開始關心會計議題了。

以無私贏取信賴與尊敬

除了直接施力的推動者、引導者,喜瑪拉雅另一個角色──贊助者,積極力道更有過之。贊助項目的犖犖大者包括:蔣經國基金會的海外漢學研究、中流基金會的大陸學者獎助學金、兩岸三地大學的NPO研究中心、大陸/東亞/印度的經濟議題研究、大陸民間智庫研究計畫、美國紐約皇后區Flushing圖書館設立漢學圖書中心、國內NPO人員赴紐大/舊金山大學進修、國際教育協會IIE的華人婦女領袖培育計畫、大陸頂尖高中生赴美國華盛頓留學、韓國大學漢學書籍總整理、雲南偏鄉的教育補助、為張學良/蔣介石/蔣宋美齡立傳……。贊助的領域與地域甚廣,跨越人文、教育、經濟、金融、NPO……,也橫跨台灣、大陸、韓國、美國……。如此著力至廣至深,投注金額可想而知。

做了這麼多事的喜瑪拉雅,社會大眾可能多半不曾聽聞。原因在於喜瑪拉雅員工琅琅上口的「無私、無名、無我」,這是喜瑪拉雅奉為最高準則的核心精神。

因為「三無」,所以凡事低調。許多贊助案,文宣品完全不見喜瑪拉雅之名;有時受助者或受助團體,也不清楚自己承受了這份情。但正因這種風格,建立起難以撼動的品牌聲譽。高永興舉例,喜瑪拉雅是APPC在台灣的資訊窗口,曾有人向國外爭取,欲取而代之。APPC經過打探,得到如下回應:「在台灣,這種角色只有喜瑪拉雅能勝任。」

「無私、無名、無我」的最大回饋是「信賴」。這是無形資產,讓喜瑪拉雅廣結善緣,推動業務沒有障礙,更贏來業界敬重。

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朱雲漢直言:「台灣若有5個10個喜瑪拉雅,社會會完全不同。」

專做公益廣告的大好傳播負責人王念慈說:「在價值和價格之間,喜瑪拉雅追求的是價值。它真正做到基金會中的基金會,這是NPO界一致認同的。」

政大江明修教授亦認為:「喜瑪拉雅是華人地區最重要的基金會,規模也許不是最大,但影響力第一。因為它在歷史關鍵時刻,支援大陸、台灣的研究中心,成為學術後盾。」

彼岸大陸,2002年北京清大NGO所鄧國勝教授,發表專文〈國際視野中的NGO〉,文中羅列全球影響大陸NGO界的10大非營利組織,喜瑪拉雅基金會列名其一。

培養優質人才

喜瑪拉雅獨特的風格,也深深影響員工。

「在喜瑪拉雅工作,開展了我的視野。」白瑪莉這麼說。由於工作內容涵蓋國際、兩岸三地,員工得以站上制高點,看得廣、學得多。而更重要的是,會方信賴員工,放手讓員工嘗試,培養出工作者的自信。

對此,副研究員曾筠凊感受相同,「喜瑪拉雅是個夢幻的環境,給員工很大空間,提供嘗試及發揮機會。」而領導者的高度,更讓她大開眼界:「創辦人常說,一個人可以影響很多人。而喜瑪拉雅培養人才,不只為自己,也是為台灣,甚至為全世界。」

另一位副研究員邱淑絹則說:「如果要造一艘船,不用先給工程圖,而應帶這些人去看大海。創辦人就是帶大家看大海的人。」她認為喜瑪拉雅給員工的薰陶,終生受用。「經由逐漸內化,塑造員工的價值觀與處世態度──正直、良善、誠懇,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、有較高的視野和格局。這是我們最大收穫。」

有次喜瑪拉雅贊助一項研究計畫,年度結束承辦人來信,表示即將結案,要做核銷。邱淑絹回答:「不用核銷,餘款不用退還,明年繼續使用吧。」對方大吃一驚,說從未得到過這種回覆。

「喜瑪拉雅贊助的態度,是信任與對等;看重對方的能力,相信能做好這件事,所以撥付經費,請對方幫忙。」邱淑絹說,既然沒有「給錢是大爺」的心態,自不會吹毛求疵。

有格局、有風範,是員工眼中的喜瑪拉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