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蘊涵NPO精神的部落格 - 北京「商道縱橫」的成長故事

分享到Facebook   分享到Line   分享到twitter   分享到微博

北京「商道縱橫」的成長故事

喜瑪拉雅以「基金會中的基金會」定位,多年來它將「幫助其他組織」,內化成一種核心價值與工作習慣。因此,伸援的目標沒有框限,只要符合NPO精神,都樂於提供服務。

設立在北京的「商道縱橫(SynTao—Sustainability Solutions)」,就是一個受助的溫馨案例。

故事要從年輕的創辦人郭沛源說起。他原在北京清華大學讀環境工程,鑽研污水產出後如何處理。但是讀著讀著,他發現那些都屬於善後事宜,是非常末端的手段。

「正確的處理原則,應在於前端源頭管控。而且除了技術手段,還有經濟手段可以運用,例如排污權交易等。」甫從瑞士風塵僕僕回到北京,隔天又將飛往新加坡的他,如此回顧當年的思考。 當時他轉而從管理學、經濟學角度看待環境議題,逐漸涉入一個嶄新領域──環境和投資間的關係,並選定為博士論文主題。

為了深入研究,他去參加國際會議,也認識了一些外國友人,進而引發出另一個發現:「在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責任投資領域,國內外理念有落差,溝通上更存在嚴重障礙。」

雙語部落格,發布企業社會責任資訊

那是2004、2005年左右的事。當時「企業除了賺錢牟利,更應善盡社會責任」的理念,已在國際上形成潮流。

其實早在1965年,瑞典就發行了第一支倫理基金,標榜只投資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,隨後各國紛紛仿效。

跨入21世紀,社會責任投資最為盛行的美國、英國,總資產規模已逾3兆美元,每年更以超過30%的速度成長。而全球發行這類金融商品的國家,達21國。這股龐大的投資力道,全球基金管理界都不敢小覷。

如此氛圍下,國際級大企業紛紛採取行動,爭相發揚善心、落實善行。但中國大陸的狀況比較特別,郭沛源解釋:「大陸1970到1990年代,只有國營企業,它們照顧員工的生老病死,承擔過多責任;發展市場經濟後,才逐漸學習減少負擔。好不容易接納了新的模式,又聽到企業社會責任,感覺像要走回頭路,一時很難接受。」 為了讓國內理解資本社會的「企業社會責任」本質,及國際的最新趨勢、做法;也為了幫助外國人理解大陸的特殊背景,以及在這領域逐漸萌芽的新作為,博士生郭沛源開了部落格「中國社會責任投資(CSRI)」,希望以個人的力量,傳遞正確訊息,促進國內外交流。

部落格採雙語模式,中英文對照。他勤奮地蒐尋國內外相關資訊,自行翻譯──中譯英、英譯中,每天至少更新一兩則。 這樣的付出,引發回響,郭沛源回顧,「經常收到陌生人的e-mail,詢問有關企業社會責任、社會責任投資的問題。」

喜瑪拉雅基金會主動相助

有一天,他收到一封來自台灣喜瑪拉雅基金會的e-mail,表達對部落格的主題感興趣,也簡單介紹了基金會。當時,基金會負責資訊科技的沈聖書派駐北京,駐點在姊妹公司──北京傳技信息系統有限公司,於是兩個年輕人相約見了面。

這段時間,郭沛源正與美國友人D. Wayne Silby商議註冊一家公司。對方是美國重量級社會責任投資基金──Calvert基金的創辦人。結果在2005年7月,「商道縱橫」正式成立。公司首要之務,是架設網站,而喜瑪拉雅免費提供了這項服務。

「我和Jack(沈聖書)的溝通很隨興,沒有正式文件或企劃書之類;選個咖啡廳或辦公室角落,就談起來了。」郭沛源回憶說,網站維持部落格時期的中英雙語形式,提供最新的企業社會責任、社會責任投資訊息,包括政府法規、商務實例、業界動態、相關研究等。另外,每月還免費發送電子報《商道縱橫簡訊》。 網站伺服器寄放在傳技,由傳技代為管理。傳技辦公室還撥出一個空間,供商道縱橫使用。郭沛源說:「公司開創資金3萬美金,只敢聘雇一位員工,負責貼文稿、更新網站。這位員工非資訊出身,所以網站的管理系統必須簡單易用。」為此,沈聖書修改傳技原有的一套平台,讓商道縱橫得以順利運作。

這些林林總總的協助,都是免費提供。郭沛源還記得,有回沈聖書返台過年,他託對方代購一台電腦;最後沒收費,說是基金會付了。「所以,在公司開辦初期,基金會還資助了一台電腦。」他心存感激地說。

分開辦公,情誼不變

後來傳技關閉北京辦公室,沈聖書帶著員工轉移到另一間姊妹公司──中華徵信所,商道縱橫也跟著搬過去。過了幾年,開始支付部分辦公費用;又過一兩年,終於獨立出去,租賃了自己的辦公室。

從依附到獨立,關鍵當然是營運漸入佳境、員工人數膨脹。

「我們第一筆生意,是承接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專案,建置China CSR Map(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指南)。」郭沛源說,這是一個網站,類似網路版黃頁或名錄,蒐錄大陸從事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機構和專家名單,也提供國內外相關資訊。「這一次,喜瑪拉雅也是無償幫忙,Jack幫我們建成了網站。」

2009年之後,德方預算縮減,不再資助網站經費。郭沛源視為轉型契機,「一個專案長期接受資助,會喪失自己持續發展的動力。」目前他正著手規劃轉型成會員制,將收取會費維持營運,已獲不少企業認同。

除此,商道縱橫也發展出「提供專業諮詢、培訓和研究等服務」的商業模式,以獲取收入。

郭沛源說得坦白:「3萬美金很快就花完了,為了生存下去,只好拚命找案子。」生意開發出來,自然得增聘員工;2008年全公司約莫10人,2013年已達30人規模。 商道縱橫順利茁長,也拜大環境所賜。郭沛源指出,近幾年大陸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愈來愈普及,這類新聞報導漸增,去企業簡報時接受度提高,同行也多了起來。種種跡象顯示,觀念已深植人心,大趨勢沛然莫之能禦。

未能或忘當年提攜

在大環境激勵下,商道縱橫業務中的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製」,超乎預期地蓬勃發展。

郭沛源清楚記得,2007年他製作一份研究報告,總結是大陸營業額百萬以上企業,只有幾十家編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。2008年,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發文,要求中央層級的國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,並得發布報告。2009年,國資會提出更明確主張,強制3年內一百多家中央一級企業,落實政策目標。這一來,原本的小市場瞬間擴張,商道縱橫與同業有了接不完的案。

郭沛源評估,目前整個大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,已超過1,700份。但他理性分析:「這是政策驅動的市場需求,未來若非發自真心,恐無法持久。」因此商道縱橫正努力規畫延伸性服務,讓企業認知箇中精神與價值。

民間企業方面,風氣也逐漸開展。「國際氛圍是排斥血汗工廠,品牌若要在全球競爭,非得注重社會責任不可。」他十分看好發展前景。 從個人部落格,到一家蒸蒸日上的企管顧問公司,經常得全球飛來飛去的郭沛源,衷心感謝創業之初,毫無淵源的喜瑪拉雅基金會慷慨相助。

「現在雙方關係是業務夥伴,從免費服務進展到付費。個人以為,商道縱橫做出了一點成績,按市場行情辦事是應當的。」 從素不相識到無償相助,再從兄弟情誼發展成商業夥伴,在基金會的歷史足跡中,留下彌足珍貴的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