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以台灣經驗探索大陸經濟 - 一段長達15年的研究計畫

分享到Facebook   分享到Line   分享到twitter   分享到微博

事件「大陸經濟問題探索」兩階段計畫

對象:大陸及台灣經濟學家

以民間機構之力,支持跨越兩岸的國家級視野議題研究──這是喜瑪拉雅的高度,也是關愛民族的情懷。

1979年以來,大陸施行改革開放,經濟快速發展,但也不免產生許多複雜、嚴重的問題。反觀台灣經濟發展,較大陸早30年,可說累積了豐富且寶貴的經驗。

喜瑪拉雅基金會對台灣經濟發展有深刻體認,對大陸經濟改革更密切注意;有心將大陸經濟的重要問題,作客觀的觀察與分析,以利找到解決途徑。

該會力邀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于宗先教授主持此研究案,當時雙方討論到大陸面臨的經濟問題,包括:國有企業、金融制度、財稅制度、農業發展,及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。雙方都認為,對岸如能充分了解這些問題,且研究出適當答案,未來經濟發展當會更上層樓,臻於富強之境。

於是在彼此共識下,喜瑪拉雅贊助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,展開「大陸經濟問題探索」研究工作。

第一階段5項計畫,嚴謹展開

此系列研究,第一階段包括5項計畫,每項費時1年半,兩個計畫同時進行。

1997年10月至1999年3月,先進行「大陸金融制度」、「大陸國有企業」的演變兩項研究。

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,執行「大陸賦稅制度」、「大陸農業」的演變研究。

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,進行「中國不平衡經濟發展」研究。

這5項計畫,都由于宗先教授會同各計畫主持人,擬好研究大綱和分析重點,再找大陸學者配合,協助蒐集資料,並提供修改意見。最後由各計畫主持人據以進行研究、分析與撰稿。

初稿完成,再請大陸及台灣其他學者評閱,根據彼等意見再作修改、補充,整體流程嚴謹。

2000年9月,【中國大陸經濟問題探索系列】第一批成書問世,包括《大陸農業演變之探索》、《大陸金融體制演變之探索》、《走在三叉路口的大陸國有企業》,由喜瑪拉雅基金會出版。

《大陸農業演變之探索》,有系統地分析大陸農業發展,針對改革前後農業制度變化、政策取向及成果,做深入剖析。書中從歷史演進觀點,探討大陸農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及政策因素,當前大陸農業遭遇的問題及解決之道;從而檢討農業政策之得失,並參酌台灣發展經驗,將雙方農業發展做比較,並提出一些看法。

《大陸金融體制演變之探索》,對大陸金融體制的演變,做有系統的陳述;對存在的問題,也做了客觀的剖析。內容還涵蓋:1979年前大陸的經濟體制,及1979年後大陸金融管理體制的演進、國有金融機構的設立與轉型、開放設立股份制區域銀行、基層金融體制與郵政儲金體制、保險業的發展、證券市場的建立與發展、外匯市場與貨幣市場現況、金融相關周邊組織之發展等。

開創性議題,備受矚目

走在三叉路口的大陸國有企業》,對大陸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,期間遭遇的問題,未來要如何往前行,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。結論中更指出,走在三叉路口,唯有堅定、穩步選定市場經濟這條不歸路,國有企業才有改革成功的機會。

全書內容包括:大陸經濟改革的策略、思維與目標、過程與結果;國有企業改革的試煉,及經營虧損問題;所有制結構變化,不同方式企業治理結構及政企關係;國有企業股份化、集團化、非國有化,及民營經濟的興起;勞動市場、勞工權益及資本市場發展;股份制與勞動供需失衡、社會保障體系之建立及改革範圍、職工下崗與再就業問題;海外地區公營事業民營化、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驗,及兩岸公營事業改革比較等。

2001年8月,第四本《大陸財政制度改革:經濟制度轉型與財政分離》出版。本書從制度轉型理論,探究大陸財政制度的改革。書中探討財政結構、計畫價格與財政收支、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、區域經濟發展與衝突,及國有企業改革的制度轉型等問題。結論特別強調,大陸財政改革的設計,應考慮擴大地方分權。

第五本《中國不平衡經濟發展》,2004年4月出版,是第一階段系列專書中,于宗先教授認為最具開創性、最有價值、影響最為深遠、最受大陸有關當局重視的一本。

本書論述涵蓋周延、引申透闢,也針對大陸正推動的「西部大開發計畫」,闡釋該開發案與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。此書不僅具學術上的啟發作用,對不平衡經濟發展的政策形成,也有極高參考價值。

第二階段比較研究,兩岸分頭進行

第一階段進行的同時,基金會提議對大陸與台灣進行比較研究。 於是鎖定「兩岸農地利用」、「兩岸股市面面觀」、「國有企業與國營事業」、「中小企業與個體戶」、「人口政策與經濟發展」5項議題,為第二階段研究重點。

後來將「國有企業與國營事業」,調整為「國有企業與公營事業比較研究」;「中小企業與個體戶」,變更為「兩岸中小企業發展的比較研究」。自2001年起,進行第二階段研究工作。

此階段作業模式改變,由台灣學者寫台灣,大陸學者寫大陸。再由主持人于宗先教授總其成,做比較分析、政策平議和結論。

第二階段首先完成的,為「兩岸農地利用」。農地問題是土地問題中最受關切者,兩岸雖都歷經「土地改革」,但農地利用並未能好好解決。

《兩岸農地利用》,2004年出版。書中除探討大陸農地利用政策演變,也揭示台灣的農地利用政策,及農地濫用的後果。

台灣與福建一水之隔,自然環境相似處甚多,但農地利用卻存在相當差異。本書比較兩岸農地利用的各種面向,包括:農地利用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條件、農地資源的差異、農地利用現狀、農地開發、農地利用管理、農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等。書末也針對兩岸農地利用政策,提出具體建議。

《兩岸股市面面觀》,2004年出版。內容包括:兩岸股市發展比較、兩岸股市政策平議、台灣股市發展過程、台灣股市規模與股價、股市承銷與交易、投資者行為與違規管理、股市與泡沫經濟、股市與政府干預、大陸股市發展概述、市場運行環境、政府干預與股價波動、上市公司的融資與治理、投資者交易行為分析、違法違規行為及監管、大陸股市展望等。

兩岸企業體制,進行學術評比

2005年出版的《國有企業與公營事業比較研究》,內容包括:台灣的公營事業、大陸的國有企業,並將雙方比較分析,然後提出政策平議及結論。

本書指出,大陸國有企業與台灣公營事業,產生背景大致相同,但其後發展差異極大。當政治環境劇變、經濟體制跟著改變時,台灣可進行公營事業民營化;大陸卻堅持原有體制,藉公司治理維持發展。

事實上,台灣公營事業在經濟自由化、國際化激盪下,已被剝去保護外衣;但在民營化過程中,因既得利益團體阻擾,釋股棘手,顯得步履蹣跚。

至於大陸國有企業,如經不起全球化浪潮衝擊,是否會走向民營化,頗值得觀察。

《兩岸中小企業發展的比較研究》,2007年出版。此書布局上有所創新,例如增加一章〈中小企業在大陸〉。

本書主旨,在探討兩岸中小企業發展歷程及遭遇的挫折,並比較兩岸政府對待中小企業的態度及做法。整體而言,中小企業最大困難是融資,及難以擺脫家族經營模式;最需要的是,自由發展與不受限的環境。

對中小企業的研究,台灣有不少專文及專書,大陸近10年亦多有專著出版。但針對發展歷程作系統性研究,則較罕見;針對兩岸發展做比較,更是前所未見,本書可謂首開先例。

兩系列專書,經得起歷史檢驗

第二階段第五本《兩岸人口與經濟發展比較研究》,猶在進行中。

15年來,喜瑪拉雅基金會投注可觀資金,贊助「中國大陸經濟問題探索」研究,參與的大陸學者專家,已有多位脫穎而出,受到重用。

另外,此系列專書委由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陸續印行簡體版,陳列於北大圖書館,吸引很多人閱讀。後還成為大陸黨校專書,對大陸經濟發展,發揮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力。

計畫總負責人于宗先教授指出,如非喜瑪拉雅基金會鼎力贊助,本系列研究工作鮮有可能完成、出書。他不免感慨,政府及民眾相當忽略「大陸研究」,唯喜瑪拉雅以民間力量長期關注、支持,十幾年下來挹注相當的資源,終能成就一些具體成果。

「在兩岸交流,與知識、學術、經驗的傳承上,這一系列研究所發揮的影響力,應能經得起歷史檢驗。」于宗先以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