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以學術之力推展企業社會責任-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扎根之旅

分享到Facebook   分享到Line   分享到twitter   分享到微博

事件:支援公民社會研究發展(二)

對象: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

作為中立角色的基金會,喜瑪拉雅素來關注兩岸NGO發展。與對岸的相關合作,始自1999年與清華大學。2001年開始,則在中流文教基金會穿針引線下,資助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,開展一系列學術活動。

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中心的工作重點,一是倡導企業社會責任,二是NGO研究。」中心主任謝遐齡教授說,復旦對前者的著墨稍多一些。

2001年,謝遐齡擔任復旦社會系主任,透過該系教授范麗珠介紹,結識台灣中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曹俊漢。

范麗珠早年在香港求學,因協助中流文教基金會處理大陸重點學校獎學金,與曹俊漢熟識。范鑽研宗教哲學,與研究德國哲學的謝遐齡一樣,胸懷使命感,亟想為社會做點什麼。

喜瑪拉雅基金會贊助北京清大NGO研究中心,在學術圈傳開後,經曹俊漢引介,謝遐齡來台拜訪基金會,討論未來合作的可能性。

2001年3月26日,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、中流文教基金會、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系,三方簽立草約,研擬學者互訪及學術交流計畫。11月27日,進一步簽署正式協議,合作成立「復旦大學喜瑪拉雅社會發研究中心」,由謝遐齡任理事長、曹俊漢為副理事長、范麗珠為秘書長,約定就社會文化發展、社會政策及NGO議題,從事學術研究及人才培訓。復旦大學同年12月5日的行政公報,公開宣告此事。

喜瑪拉雅素來行事低調,各項捐助從不掛名;但在復旦堅持下,協議書出現「復旦-喜瑪拉雅」字樣。

2002年初,基金會創辦人期許此中心成為橋樑,「把世界的關懷帶給中國,把中國的關懷帶給世界」,建議取消喜瑪拉雅掛名,擴大中心未來發展的開闊性。

以國際研討會揭開序幕

2002年9月10日,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」成立,暨連續兩天的學術研討會開幕。研討會由復旦大學與上海市政協合作,復旦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承辦,舉行「加強行業協會、中介機構建設」論壇。

「行業協會」是上海官設機構,統管民辦非企業、非營利、公益性中間組織,後來併入社會發展局。

第一天論壇,演講者有:美國UCSD(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)的Richard Madsen 教授、台灣大學的曹俊漢教授,及政治大學的江明修教授。

江明修介紹台灣企業基金會的服務功能,並以喜瑪拉雅基金會、洪健全基金會、浩然基金會、富邦文教基金會等的10餘個案,作為舉證分析;曹俊漢主講「從台灣中流與喜瑪拉雅基金會,看非政府組織的積極意義」,推介兩會都是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使命,重視中華民族人才培育,更補助中華文化的冷門學科研究,以維持中華文化的發展步調與態勢。

第二日「全球化下的民間非營利組織」專題討論,由其時復旦校長王生洪主持,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主講,台灣大學徐木蘭教授也發表精彩談話。

次月,培訓非營利組織人才計畫陸續展開。其中,「上海市社區領袖高級培訓班」的浦東梅園街道班(「街道」約等於台灣的區公所)學員,經中心課程洗禮後,又安排赴美受訓。

至此,相關活動有官方代表出面、國際學術權威參與、媒體大幅報導、

培訓計畫也與官方/國際接上線,發展堪稱順暢。可惜隨著局勢變化,後來產生一些雜音。

坦然接受「雜音」磨練

2003、2004年間,東歐各國陸續發生「顏色革命」(以國花色彩為表徵,透過非暴力柔性革命奪取政權)。當時上海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表示,「顏色革命都是NGO搞的」。謝遐齡特別與之溝通:「外國NGO至少兩三萬個,搞顛覆滲透不會超過10個。NGO的正面價值,比企業的拜金高。……」但這番苦口婆心收效不大。

謝遐齡指出,非政府組織的「非」,易被誤為「Anti(反)」;若稱為民間組織或社會組織,接受度應會提高。



還有一次,中心承接福特基金會一個專案,公安局「提醒」他們,別再做福特的議題。

謝遐齡對公安解釋,福特基金會是中美交流協議下進駐的境外單位,那是國家級協議;除非安全部門禁止,否則沒理由放棄此案。

「再說,與其讓別人做,不如讓我做。我是全國政協委員,你們不相信我,還能相信誰?」謝遐齡一番慷慨陳詞,終能完成該項工作。

屢遭「提醒」,謝遐齡都視為好磨練。「我向福特基金會申報項目時,工作團隊會加入中流曹俊漢和喜瑪拉雅基金會。與喜瑪拉雅合作,增加我們在國際間的『可信度』,這點非常重要。」

2003年9~11月,中心連續舉辦兩場國際學術研討會。一是與UCSB(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)、BYU(楊百翰大學)、美國宗教研究所,合辦「全球化與中國民間文化」;另一是與北歐研究中心,合辦「非小說類作者的權利:保護、發展與國際網路挪威與中國的經驗」。兩會均集聚數10位中外學者。

謝遐齡透露,訪台時喜瑪拉雅基金會創辦人的談話,他一直銘記在心,「對方一再提及社會企業責任的重要,這正是我一直想推動的。」

實踐優於理論,道德高於科學

理工出身的謝遐齡,後來鑽研國學及德國哲學,並成為研究康德哲學的名家。康德哲學首重「實踐」,強調實踐高於理論,道德比科學更重要。這讓謝對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下的混亂,引以為憂。

「我認為經濟學家有所失誤,一味倒向西方市場經濟,主張掠奪,不重視社會責任,不免亂象叢生。在新一輪發展中,必須重建中華文化的新道德價值。」謝遐齡是「實踐派」,不寄望官員引領新道德,認為讓企業家透過學習文化,興起自我責任感,毋寧更為實際。

2004年10月,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持、上海慈善基金會贊助,舉辦「企業社會責任──建設一個平衡發展的好社會」國際學術討論會。來自中、美、加、澳、港、台灣等國家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50多人與會。其中台灣的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及其「地球周」活動、統一企業的「黑面琵鷺保育系列」、永豐餘的節水政策、英業達的送愛心到921等專案,都在會中發表。

謝遐齡曾表達自己的看法:

上小學時,會在路上買大餅當早點;那些大餅店、早餐鋪,當然談不上是企業。如今使用高科技、嚴格執行標準流程,麥當勞、肯塔基……都成了大企業……,全球大企業家愈來愈多。世界歷史原是政治家、軍事家的歷史,但現代企業家已有成為歷史主角之勢。……既然是領袖,就必須考慮商業道德與價值間的關係。……司馬遷在《史記》〈貨殖列傳〉中,形容子貢卓有氣派:「結駟連騎,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,所至,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。」……子貢的商業成就,可能還未到富可敵國,但之所以能和諸侯分庭抗禮,與他的學術聲望、政治活動有關。……儒家日後的地位,部分要歸功子貢的財產和商業活動。……今日企業家若要擔當時代領袖,自然也需在知識、智慧、道德、品味等方面,成為社會楷模。

中心到處宣導企業社會責任,有些意外成果。喜瑪拉雅兄弟企業─中華徵信所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張大成,是中心副研究員,經他介紹,澳洲一家專做企業社會責任評等的研究機構 RepuTex,來聽謝遐齡演講。對方原擔心無法在上海立足,發現學術界也開始宣講,雙方一拍即合,便由中心幫他們在上海成立辦事處。

當時上海官方對這類做評等的外國公司,雖未明文禁止,但也不曾開放登記。「不太好做,官員怕丟烏紗帽。」謝遐齡說,後來總算登記成功,中文名稱「崇德」,是范麗珠取的。此後這家企業全球皆以「崇德」為名。謝還幫忙介紹上海寶山鋼鐵集團,成為其開業首個客戶。

昔日種籽今發功

這些年來,中心陸續開設相關課程,如企業文化、社會責任、非政府組織等。「收費與不收費都有,收費的往往不太成功。」重要的在於授課對象,謝遐齡指出,教學生的影響力遠勝教企業人士。

「社會責任」沒錢可賺,企業人士聽進去的不多;學生就不同了,出社會後若取得兩種位置,影響力立即發酵。

「一是成為地方老大(官員),地方事務他說了算;另一是成為高官的文膽,寫成的文稿只要『老大』肯照著念,後來就會形成政策。」謝遐齡說。

他又透露,鑑於市場經濟掠奪當道,早在1991年,他即與復旦同事、哲學系教授王雷泉發願,要播下「文化種」──提倡國學概念,形成社會價值。謝遐齡開《論語》,王雷泉開《六祖檀經》,都是復旦的公共選修課。「這有點像近10年各校為民間企業人士開的『國學班』。我不敢說自己是開創者,但至少是引領潮流者之一。」當年論語選修生,後來到社會系讀研究所、攻博士,「現在都是教授、骨幹(指未來接班人)了,他們掌管教研室,是學科代言人。當初我們所傳播的思想種籽,於是有機會生根、萌芽。」他說。

今謝遐齡呈半退休狀態,實際執行人范麗珠客居美國,中心業務有淡化之勢。但謝認為,以前播下的種籽,現在正要開花結果。一來當年受過訓的學生,不少已達前述「兩種位置」;二來他應聘為上海市政府參事,在新任高層領導下,正籌畫試辦社會組織發展及民營企業改革開放。



范麗珠作為會務執行人,除籌畫各項學術研討會,也主編《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》、《SARS全球化與中國社會》等出版品。現客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,主持復旦與加大合設的「中國研究中心」。

「參與喜瑪拉雅支持成立的社會發展研究中心,對我的學術研究與組織能力助益良多。」范麗珠強調,2008年她升任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,現主持「復旦-加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」,當年的歷練功不可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