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獨具慧眼為一代強人立傳-蔣介石、宋美齡傳記名響天下

分享到Facebook   分享到Line   分享到twitter   分享到微博

事件:贊助撰寫蔣氏夫婦傳記

對象:石之瑜、陶涵、李台珊

國人心中的評價,蔣介石夫婦應屬譭譽參半。但他們對中華民國的影響不容忽視,他們的歷史地位亦不容抹煞。喜瑪拉雅基金會挹注資金,贊助學者專家為他們寫傳,受到國際矚目,成為世人研究「蔣氏王朝」必備專書。

喜瑪拉雅基金會對中國近代史的傳承有份使命感,自1998年始,連續支持3本撰寫蔣家的專書:《宋美齡與中國》、《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》、《蔣夫人─中國永遠的第一夫人》。後兩本係英文版,甚受世界矚目,為世人研究「蔣氏王朝」必讀。

基金會贊助出版的第一本,是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所著。石教授表示,「最初世界書局董事長閻初邀約撰寫《宋美齡傳》,我自認沒有足夠的歷史背景而婉拒;並推薦他與黃碧端教授接洽,自願幫忙寫宋美齡訪美外交篇章。」後來黃因故未做。

石之瑜曾赴黨史會查閱資料,發現宋訪美的報導甚多,足夠規劃多個研究主題。就決定以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談宋美齡,也就這樣進入該書的撰寫。

石之瑜書中寫道:

「由於深感世紀交替海峽兩岸關係中,人們受到台灣殖民歷史與全球化潮流沖洗,不知如何自處而產生疏離,甚至相互對抗。因而聯想到,宋美齡的智慧值得借鏡。」

當時只有他的老師胡佛關心這個主題,並一直給予鼓勵。

1996年,國科會提供一筆經費,讓石蒐集英文資料,並陸續完成報告;從文明交流與衝突的角度,及性別政治的思路,重新詮釋宋美齡的外交傳奇。

學術性高,一般出版社卻步

報告陸續完成,石之瑜想結集成書。但由於並非野史佚事,商業銷路勢必有限,出版社多興趣缺缺。

世界書局亦表示,該書內容已先後發表,失去新鮮感,而婉拒出書。石另曾洽詢6、7家出版社,均無出版意願;即使是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書局,也予拒絕。

當時有4家大陸出版社洽詢版權,後因審批未過而作罷。

一向支持石教授這項研究的胡佛教授,同時擔任中流基金會董事長,與喜瑪拉雅基金會常有業務往來,遂告知喜瑪拉雅這項消息,立刻獲得應允,贊助所有出版經費。

石之瑜表示,喜瑪拉雅認為,有關宋美齡的研究,理應脫離野史層次,決定把它當成公益出版品,只印行一版2,000本。

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陶涵(Jay Taylor)撰寫、哈佛出版社發行的《委員長─蔣介石和近代中國的奮鬥》(The Generalissimo:Chiang Kai-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),被同校史學教授柯偉林盛讚,該書「極為生動、可讀,捕捉蔣的一生和他所處的時代,比從前任何一本英文著作都好」。

陶涵畢業於田納西州納希維爾範德比特大學,在密西根大學獲遠東研究碩士。1957年起擔任外交官,足跡遍及臺灣、香港、北京和非洲。

陶涵於1960年代,曾在美國駐台大使館任二等秘書,不僅熟悉台灣事務,中文程度也不錯。蔣經國總統過世後,美國在台協會第一任主席丁大衛(David Dean)曾想為蔣立傳,後由陶涵接手,費時5年,完成《蔣經國傳》,2000年由哈佛大學出版。

跑遍各地,史料蒐集不易

當時陶涵花許多工夫,往返兩岸及美國各地,使用美國各大圖書館、中央情報局、國家檔案總署、國務院及莫斯科等地解密檔案,並做過160餘次訪談,包括蔣經國故舊、同事、親友及相關專家,蒐集許多珍貴史料。

該書出版獲得佳評,有書評甚至認為,未來專家學者都必須透過這本書,了解蔣經國的人生與事業。

撰寫《蔣經國傳》過程中,陶涵曾大量參閱相關資料和文獻,發現其中素材足以再為老蔣寫傳記;且當時坊間英文蔣傳,內容多不周全,尤乏學術價值。另方面,哈大出版社認為《蔣經國傳》頗為成功,決定預付版稅,支持陶涵寫蔣介石傳。陶涵思忖很久,決定趁勝追擊,著手撰寫。

陶涵回憶,1960年代他是派駐台灣的年輕外交官,曾在幾次酒會中和老蔣握過手;1975年4月蔣介石過世,他正在大陸旅行,對蔣的看法和許多中國事務專家一樣,認為他是殘暴的獨裁者,也是失敗的軍事領袖。除了誠實,其他並無可取處。

直到寫完《蔣經國傳》,陶涵發現,這位老人並不似西方學者描繪的膚淺,自也非當年台灣一味歌功頌德的偉大。

他表示,寫蔣介石傳,比蔣經國傳的難度大。除原先蒐集的資料文獻及人物訪談,他更跑遍美、中、台、蘇聯等地,參閱美國國務院外交解密檔案、美國國家檔案、羅斯福總統行政助理檔案、哥大口述歷史、俄羅斯國立檔案館史料、共產國際檔案、宋子文檔案、陳立夫回憶錄、黃仁宇《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》,及秦孝儀編纂的12巨冊《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》。

在這段調查、研究過程中,喜瑪拉雅因對此案極為認同、肯定,遂捐贈一筆經費,以示贊助之意。

引用蔣介石日記的第一手資料

其中最引人矚目的,是引用蔣介石日記。2004年12月,蔣方智怡將這些日記暫存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。2006年3月,蔣介石日記正式對外開放。

《委員長─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》一書,成為利用這些日記的第一本著作;2008年秋英文版出版時,書中2千多條註釋,其中420條即引自蔣介石日記。2009年最後一批日記對外公開,又於中文版出版時加入最新史料。

耶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史景遷,在《紐約時報》對該書的書評為:

透過蔣介石日記的慎重引用,陶涵成功表露蔣介石的個人特質。陶涵拒絕一般認為這些日記不值一哂、毫無歷史旨趣的想法;相反的,日記引文搭配重大政治、軍事局勢的生動細述,讓我們更貼近這些還在成形的思考。因此某種程度上,陶涵在蔣介石與他置身的世界間,建構了更具個人感性的連結。

英文版《宋美齡傳─永遠的第一夫人》(Madame Chiang Kai-Shek: China's Eternal First Lady),是喜瑪拉雅參與的另一樁美事。

作者李台珊(Laura Tyson Li),大學時主修東亞研究。1982年到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學中文,並曾在大陸、香港及臺灣居住超過10年,因而精通中文。先後擔任過《南華早報》、《金融時報》駐台特派員,同時也替《經濟學人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撰寫專文。

2000年,李台珊曾於喜瑪拉雅基金會任研究員。石之瑜教授回憶道,在《宋美齡與中國》新書發表會上,李台珊曾向他表明撰寫宋美齡英文傳記的意願。石遂介紹曾幫他赴國民黨黨史會蒐集資料的助理曾筠凊,後來曾成為李撰寫新書的得力助手。

李台珊母親為宋美齡衛斯理的學妹,李從小即常聽母親提及宋的過人處。1997年,宋美齡百歲生日,李台珊為《金融時報》寫過一篇有關宋的報導。

李台珊說,蔣介石1975年辭世後,宋即隱居紐約,但她戲劇性的一生,一直引起李的高度興趣。李很好奇,蔣夫人即使已邁入暮年,但宋美齡三字,仍會挑起人們愛恨夾雜的矛盾情緒。

李形容這次寫書,是蔣夫人的故事選擇了她。而李也發現,愈深入研究,愈感任務艱鉅。為了解蔣夫人的歷史定位,和其未被世人所知的戲劇性角色,李台珊認有必要深入了解其一生,而非隨意引用資料。「最大的挑戰,是如何提煉史料的真正精華,讓讀者一目瞭然。」



優異的條件,悲劇的人生

1997年開始寫書時,蔣夫人尚在人世,李很希望能面訪,但始終未獲應允;當時許多曾跟隨蔣夫人的相關人物,也不肯現身。更棘手的是,蔣夫人堅決表示,不可為她立傳,本人也不寫回憶錄。甚且少數致友人的書信,末尾還交代務必於閱後銷毀。

資料闕如,令撰寫工作困難。幸而宋美齡大學友人米爾絲,提供了兩人通信的第一手史料。蔣夫人優美典雅的文字,與「少女宋美齡」內心對愛情、婚姻、家庭禁錮的想法,得以公諸於世,為該書增添幾許浪漫。

李台珊除須克服蔣夫人舊識逐漸老成凋零的時間壓力,蒐尋散居各地資料的旅費、通訊費,也令她困擾。幸而喜瑪拉雅慷慨挹注,讓李得以跑遍華府、紐約、加州、喬治亞州、倫敦、香港、台北、上海等地。

李台珊感歎,亞洲地區民眾捐贈個人文物風氣不盛,因此書中引用資料大多來自歐美。只有少部分,來自國民黨黨史會的蔣氏夫婦往來電報。

這位走過3世紀的第一夫人,曾協助蔣介石打敗日本,讓中華民國走向國際,但後來丟掉大陸江山,……高潮迭起的一生,堪稱功過皆有。

該書從宋美齡幼年談起,經過在美讀中學的青澀,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的耀眼,初回國苦於無真正「工作」的憂鬱,與蔣介石婚後在政界的影響力,以至赴美國國會山莊演講,陪同不懂英語的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,最後不得已隨國民政府遷台……。她的美貌、器度、才氣及手腕,曾讓與她接觸過的人讚歎不已。

記者出身,讓李台珊一直以客觀中立的角度報導;用說故事方式,陳述正反兩面事實,留下讓讀者自行思辨的空間。本書工作時間長達9年,於2006年出版。

李在該書最後兩段說:

「蔣夫人的一生,最終是個悲劇。並非因為她從第一夫人的崇高地位被拉下來,也非因她的公共形象;而是因為她未能利用所得千載難逢的機會,改變國家命運。她起初是中國弊病的解藥,最後卻變成問題的一部分。美國人透過蔣夫人所看到的,既不是真正的中國,也不是真正的蔣夫人。他們眼中的形象,被很多假象糾纏。因此,她的一生最終是個難解的謎。」

美國知名《出版人周刊》則指出該書:

「前《金融時報》記者李台珊,寫出二次世界大戰中,這位衛斯理出身的傳統中國女性,如何展現魅力吸引美方目光,順利求援。這本引人入勝的傳記中,李的立場不偏不倚,真實呈現尷尬夾處東西方開放與傳統間的蔣夫人;既生動展現傳主的領袖魅力,又不為傳主魅力所惑。她研究深入、文筆流暢,深刻刻畫這位20世紀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傳奇生平和對世人的影響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