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由印度看軟體外銷-為兩岸探索資訊產業成功之道

分享到Facebook   分享到Line   分享到twitter   分享到微博

事件:調查印度軟件(體)產業發展

對象:兩岸有志軟體外包服務的業者

1/2以上民眾為文盲的印度,卻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外銷國。資訊教育、人才、企業均發達的台灣及大陸,是否可能在國際軟體市場也佔一席之地?以「研究發展」為業務宗旨的喜瑪拉雅基金會,關心兩岸資訊產業前景,特委託外貿協會進行相關研究。

10多年前,Y2K千禧蟲問題,需大量人力處理程式修改或系統重建;印度軟體業者因緣際會,爭取到最佳發展時機。當時全球Fortune500大公司,有185家將軟體服務委託印度業者;世銀2000年的報告更指出,有82%美國公司認為,印度是他們採購軟體的第一選擇。

這張漂亮的成績單,著實令兩岸豔羨,但少有人進行系統化的研究。

喜瑪拉雅基金會於2000年春,委託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,利用該會印度辦事處的資源與安排,訪查印度各軟體產業園區及主要軟體公司,蒐集第一手資料加以研析,出版《印度軟件產業現況與發展調查報告》。

其實在委託外貿協會之前,喜瑪拉雅已央請楊大和進行初步市場調查。

楊大和曾於美國波士頓銀行工作21年,後又擔任深圳發展銀行CEO,並與喜瑪拉雅創辦人合辦融資顧問公司,現任浦發矽谷銀行副執行長兼企業銀行部總經理。

眼光遠,格局高

「喜瑪拉雅所做的事,眼光遠、格局高,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,基金會請人以亞洲人的眼光,研究未來何去何從;又如印度軟件調查,也是希望透過研究分析,尋找兩岸相關發展機會。」

楊大和說,當年他先訪談幾家在香港、大陸設有分處的印度IT公司,據以擬定整個調查大方向,之後就放手由外貿協會處理。

最後的報告指出,印度軟體產業,主要以外銷客製軟體為導向;生產方式的價值鍊,分為人力仲介、到府服務、境外服務與產品。其中到府服務與境外服務,即佔印度軟體外銷市場92%。

到府服務,指軟體公司派一組工程師,遠赴國外客戶處,完成軟體設計專案。境外服務,即透過衛星和網路專線聯繫,在印度當地完成開發軟體程式,最後完成與安裝則在國外客戶處進行。

由於印度與歐美有時差優勢,白天印度開工,晚上剛好是歐美辦公時間,可立即檢視印度白天工作成果。國外買主因而絡繹不絕。

不過,印度缺乏原創技術,沒有套裝軟體導向企業(多數為客製軟體導向),無法利用套裝軟體特性,大量複製利潤;加上其政府行政效率不彰,基礎通訊設備亦有待改善,這些或正是兩岸得以見縫插針的市場空間。

英語能力是關鍵

楊大和認為,兩岸若欲與印度競爭,最大弱勢在於「英語能力」。

「印度人的英語,口音很重,不免會增加溝通的時間成本;但只要行政人員在前期花點時間熟悉口音、培養默契,仍是便宜好用的服務。」他強調:「想競爭,得先全面提升英語程度。」

即使政府效率不彰,印度軟體園區的個別發展仍非常蓬勃,值得兩岸學習。如布內(Pune)軟體園區,可培訓、供應充足的理工人才,被稱為「東方牛津」;班加洛(Bangalore)園區,由新加坡華人管理,基礎設施完善,員工住宅、休閒中心等一應俱全,已是國際知名高水平科技園區。

從今天眼光來看,這些資料或不夠新穎;但在10多年前,市場缺乏對印度系統化的了解,喜瑪拉雅發揮「研究發展」精神,主導這份軟件調查報告,大有助於當時業者對市場的研判與掌握。